- 当前位置:
- 首页 三校生招生新闻
上海商学院2009年三校生招生《营销与管理》考纲
《营销与管理》考核大纲
一、考核性质及目标
本课程是营销、管理等经贸类专业考生的专业考试课程,主要考核学生对营销与管理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基本应用能力。
考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,应掌握营销与管理的基本理论、方法及基本应用技能,并能用营销与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处理营销、管理实际问题。
二、考核能力要求
考核的能力要求由低到高分为“了解”、“掌握”、“应用”三个层次:
1.了解:应了解的内容涉及本课程的基本知识(占总分的20%);
2.掌握:要求能够掌握对本课程的相关内容(占总分的60%);
3.应用:要求在了解和掌握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,能应用这些知识处理一些实际问题(占总分的20%)。
三、考核内容
(一)营销部分
1.市场营销概论
● 了解市场营销观念的变化
● 了解市场营销的定义及特点
● 了解市场营销的功能
● 掌握和应用市场份额的计算方法
2.市场营销环境
● 掌握市场营销环境的概念
● 了解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
● 了解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
3.消费者购买行为
● 了解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的五个层次
● 了解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
● 了解消费者购买过程
4.市场营销调研
● 掌握市场调研的概念
● 掌握消费者市场调研的主要内容
5.市场细分、目标市场营销
● 了解市场细分化理论及方法
● 掌握目标市场营销策略
6.产品策略
● 了解产品整体概念
● 掌握产品寿命周期的涵义
● 了解品牌的内涵
● 了解包装的类型
7.价格策略
● 了解价格策略时应考虑的客观因素
● 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方法
● 了解订价方法
● 掌握订价策略
8.分销渠道策略
● 了解分销渠道策略的基本类型
● 了解中间商的含义
● 了解零售业态的含义及零售业态的种类
● 了解影响选择分销渠道的因素
9.促进销售策略
● 促进销售策略的含义
● 掌握促销组合策略中各因素的含义及其优缺点
10.营销决策的方法
● 掌握和应用风险型决策的计算方法
● 掌握和应用非确定型决策的计算方法
11.现代营销理论
● 了解个性化营销及其产生背景
● 了解关系营销及其内涵
● 了解全球营销及其内涵
● 了解绿色营销及其内涵
● 了解网络营销及其产生基础
(二)管理部分
1.管理概述
● 了解管理与管理系统
● 掌握管理的职能
● 了解决策的类型
● 了解决策的方法
2.企业概述
● 了解企业的基本特征
● 了解企业素质的构成因素
● 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
3.企业组织结构
● 了解建立企业组织结构的原则
● 掌握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
● 掌握五种基本组织结构形式的特征、优缺点及适用范围
4.企业管理制度
● 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
5.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
● 掌握企业管理的二重性
● 了解现代管理的七大原理
6. 管理理论的演进和发展
● 了解科学管理学派和及相关人物
● 了解行为科学管理学派及相关人物
● 了解现代管理理论和学派
● 了解企业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势
7.企业管理的职能和方法
● 了解企业管理的五个职能的含义
● 了解企业管理的三种方法的含义与特点
8.零售企业业务管理
● 了解掌握百货商店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过程
● 了解掌握连锁企业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过程
● 了解掌握购物中心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过程
9.企业经营过程管理
● 了解商品采购的原则
● 掌握和应用经济采购批量法方法
● 了解商品销售的原则
● 掌握和应用保本(利)销售额控制法方法
● 了解商品储存的原则
● 了解保本(利)储存期控制方法的应用
10.企业人力资源管理
● 了解人力资源的概念及优势
● 了解员工招聘与教育培训
● 了解劳动定额的概念和制定劳动定额的原则
● 掌握按劳动效率编制定员方法的应用
11.企业知识和信息管理
● 了解企业的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概念与特征
● 了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与特征
● 了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
● 了解如何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
四、考核方式
笔试
五、参考书
自编讲义
六、命题思路
1.命题依据
考试大纲。
2.命题原则
(l)侧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,不出偏题和怪题。
(2)强调知识与应用的内在联系,注重所考内容在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作用。
3.考核时间:90分钟
4.题型分布
(l)判断题(20%)
判断题主要考核对基本知识的理解程度。考生要根据教材中的表述来判定正误,无需指出其错误,也无需纠正错误。
(2)选择题(30%)
选择题主要考核考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和思维能力。考生应从几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(单项选择)或几个(多项选择)正确答案。
(3)简答题(30%)
主要考核考生对学科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,考生应从基本原理的含义来答题。
(4)实务题(20%)
主要考核考生运用学科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,一般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角度来命题,考生可在得到的定量分析计算结果中说明实际问题。